2023年初,中国科学院发布2022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2021-2022)》,调查显示,近8万名大学生中抑郁和焦虑风险的检出率,分别是21.48%和45.28%。北京市海淀区是国内高校最为密集的地区,青年人才集中,心理健康问题就成为各方关注的重大课题。本期光明网记者通过实地走访心理健康服务一线工作者,探索推进医校协同工作机制,为促进现代青年心理素质提升提出合理建议。
【本期视点】
光明健康:当前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
北京市海淀区心理康复医院院长 李文秀:由于入学适应、学习方式、经济负担、人际关系、情感问题、生涯规划、就业形势等多方面影响,心理压力大是大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感知到较高压力的大学生患上精神障碍的可能性相对较高,经常伴随着不安全感、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的大学生,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问题。此外,情绪调节能力不足也是一个突出问题,容易形成精神内耗。
光明健康:北京市海淀区心理康复医院承担着整个海淀区的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功能,牵头成立了高校心理健康联盟。与高校建立合作机制的初衷是什么?希望解决哪些问题?
李文秀:我们的初衷是希望推动建立“医—教—家—社”结合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服务体系,优化协作机制,推动专业人才队伍发展,提升社会心理服务能力。海淀区高校林立,然而不同学校的心理健康服务资源并不平衡,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我们想借助联盟力量,推动卫生和教育的联动,促进各高校心理服务资源的均衡发展。
我们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是通过“医—校”结合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校医院-精神卫生专科医院”转介绿色通道,打造“心理咨询-药物治疗-精神康复”有机结合模式,充分发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的阵地作用,畅通绿色就诊通道,打造分级分层的服务模式,实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实现疾病的全病程全周期管理。
光明健康:医院与高校各自承担哪些职责?
李文秀:海淀区心理康复医院承担指导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工作,协调精神科医师在高校的多点执业,统筹精神防治医生的培训和实习工作,确保提供专业支持。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主要负责心理健康宣传与服务,开展精神心理问题的筛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发现精神障碍患者并进行评估、转诊等基础工作。高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协调高校进行轻度精神障碍学生的评估、治疗、转诊和康复工作。通过这样的分工合作,我们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一体化的服务体系,全面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光明健康:目前,联盟进行分级分层的服务模式,提供六大连贯式心理健康服务,取得了哪些成效?
李文秀:分层与全程式的管理模式是我们基于个体心理发展规律与疾病的诊疗思路而探索的,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的过渡阶段,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既要做好心理健康的科普,提高他们对于入学适应、学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恋爱关系等常见生活和学习情况的应对能力;也要做好入学筛查和学生心理健康体检,对存在心理危机隐患的学生及时干预,保证专业心理援助介入,避免个人危机转化为公共事件;对于发现有严重心理健康问题或疑似精神障碍的,则能够通过绿色转诊通道确保他们得到有效的医疗服务。我们的工作立足于保护青年群体心理健康的角度,希望通过这样的闭环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校园,回归校园。
光明健康:未来,高校心理健康服务联盟还有哪些新的举措?
李文秀:我们将组建并培养由专科医护、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辅导员、学生骨干为核心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开展心理健康志愿服务。推进科普宣传进校园活动,通过调查深入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的心理状况,为制定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数据支持。推进各高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精神心理科门诊建设,推进高校校医院精神心理科门诊建设,鼓励医生多点执业和转岗培训,加强对心理专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心理服务质量,确保学生得到有效的心理援助。